关于清明节的话鬼(胆小者勿入)
时间: 2017-03-31 15:23 来源:
作文之前,伊思哥哥先来个问卷调查。老实说,你见过鬼没?
不说我也知道。其实我也从未见过。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在这里谈论鬼事,只因鬼文化在我们的脑海里已根深蒂固了。实际上,除了乳臭未干、尚未懂事的婴儿小孩,鬼在每个人的心里都占据有一席之地。
在我的记忆深处,充斥着大量关于鬼的故事。一些是书籍、影视里看来的,更多的是小时候叔伯舅父等前辈们的杰作。他们口中的鬼故事大多自称真人真事,抑或亲身经历,讲得有板有眼,活灵活现,一个比一个离奇恐怖。曾经萌生过把这些精彩的鬼故事形成文字的想法,一直未正式落笔,后来逐渐淡忘,终不了了之。
鬼故事听多了,自然会产生些后遗症。人会变得疑神疑鬼,尤其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,不自觉地担心树林里会不会蹦出什么鬼来,假若此时恰巧出现不知名动物的怪叫声,或拨弄出异响,往往会让人脊背发凉,毛骨悚然,自己把自己吓得半死。每当行走在偏僻或阴暗的地方,有独行人迎面走来与自己擦肩而过,伊思哥哥总习惯性的回头望望,看这人是不是会象鬼一样凭空消失掉。这幻想中的“孤魂野鬼”一次都没有变成现实,下回与人路遇仍会如此敏感。
大家从来没见识过,却都生活在鬼的阴影之中。鬼文化就是这样通过文字记载、口耳相传以致家喻户晓,尽人皆知,从古至今一代代传承下来。
人,其实是鬼的美丑善恶等一切属性的造物主。荔浦本地有句俗话说,“鬼吃咧粑粑人做出”,就非常准确、精辟地诠释了人与鬼之间的关系。鬼的模样与习性都是随人任意想像、塑造的,就象捏泥巴般,想什么样就什么样,有青面獠牙、凶恶狰狞类型的,也可以美丽妖娆、风情万种,一如聊斋里书生进京赶考途中艳遇的那款。
鬼有时也会挨替人背黑锅。人在倒霉、不顺或出现意外事故之时,很少反省自己的失误与不足,经常喜欢说“见鬼了”、“活见鬼”等,事实上根本没见着,鬼族对此表示很郁闷。
自古相传,逝去之人肉体虽然消亡了,但魂灵不散,绝大部分择地而居,少数游荡于天地间。春秋时期的《礼记·祭义》曰:众生必死,死必归土,此之谓鬼。东汉经学家、文字学家许慎在其《说文》中干脆称:人所归为鬼。由此可见,人死后大致可归于鬼之行列。坟墓就是人变成鬼之后的固定居所。
清明时节,中国人有扫墓祭奠祖先的传统。一柱清香,两根蜡烛,几把钱纸,再加上数句阴阳两隔、祈望先祖保佑的喃喃私语,不管时空相距多么遥远,祖宗老太们与子孙后代的血脉亲情就这样年复一年的维系着,成百上千年延绵不绝。其实,这是现实版的“人鬼情未了”。
最近伊思哥哥有点儿反常,有史以来工作最忙最累之时,居然开设了公众号,晚上只要有空便自动开启写作模式,业余时间几乎全用来敲键盘鼓捣文字了,只有付出,没有效益,却乐此不疲,废寝忘食的弄,少一天不写点什么就觉得空虚难耐、心痒如猫抓,这症状莫非就是传说中的鬼迷心窍么?我估计自己可能真被某文豪的鬼魂附身了,经常不自觉的文思泉涌,下笔如有神,写东西不费吹灰之力,随便balabala一通便成一篇大作,甚至梦里常莫名拾得锦言佳句若干,真是鬼助我也!(玩笑啊玩笑,大家千万别当真,哈哈~)
鬼话连篇说了这么多,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,世界上并不存在任何物质形式的鬼,它只住在人们的心里。
人的心里有没有鬼,只有自己最清楚。
扫墓闲暇之余胡思乱想形成此文,算是应景之作,信马由缰,不知所云,大家凑合着看吧。此文共有鬼字35个,阴气太重,吓死人不偿命哦,欢迎拍砖!
精品测算
- ⋅ 阅微草堂笔记述说《女鬼挡车》和《鬼惭》的情节
- ⋅ 真实灵异事件揭秘水鬼 亲历者讲述水猴子害人
- ⋅ 传说中的鬼压床、梦魇究竟是怎么回事?
- ⋅ 稍等片刻之比鬼故事更可怕的真实体验
- ⋅ 亲身经历的鬼故事|半夜露宿荒废的民宅发生的怪事
- ⋅ 惊悚鬼故事:见到那一幕后我心神不安,决定辞掉工作,离开那里!
- ⋅ 世界各地的恐怖灵异事件及录像
- ⋅ 微诡话:上海灵异事件,不可思议的录像带,阴魂奶奶杀孙子
- ⋅ 原创鬼故事|多了一个1:我的舍友坐在下铺对我诡笑
- ⋅ 故事:亲历农村灵异事件、奇闻杂谈三则「源尘居士真实自述」
- ⋅ 民间真实鬼故事:七年前傍晚归校,走了两年的路竟迷了路,吓哭了
- ⋅ 每天一个鬼故事:老实人赶夜路,却被鬼戏弄
- ⋅ 每天一个鬼故事:电梯里的歌声
- ⋅ 神奇的灵异事件,最真实的聊天记录
- ⋅ 胆小请进!鬼月,讲一个真·鬼故事
- ⋅ 细思极恐鬼故事,总有一个吓到你,考验智商的时候到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