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西鹰潭道教祖庭《龙虎山天师府》全方位简介

时间: 2017-02-07 07:17     来源:
  鹰潭龙虎山天师府,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上清镇。宋崇宁4年(1105)始建于上清镇关门口,元延佑6年(1319)迁建于上清镇长庆坊,明洪武元年(1368)移建今址。清康熙13年(1674)被焚毁。
  1983年4月国务院颁布嗣汉天师府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,并列为全国21座重点道观之一。1985年起着手动工修复,在天师府原建制的基础上,有的拆除重建,有的改建,有的新建,到1992年修复完工。

  修复后的天师府,占地4.2万余平方米,比修复前增加1万余平方米,建筑面积为2.3万余平方米,殿堂巍峨,气势壮观,成为国内特别是大江以南的主要宫观。


  1982年以来天师府归天师道徒管理,现为道教正一派祖庭。龙虎山天师府,全称为“嗣汉天师府”。明太祖易天师之号为“大真人”,故亦称“大真人府”,是历代天师祀神和起居之所。天师府坐落在今鹰潭市上清镇的中部,面对琵琶峰,门临泸溪河,背靠华山,依山带水,气势非凡。


  宋崇宁4年(1105),天师府由第30代天师张继先始建于上清镇关门口,元延佑6年(1319),迁建至上清镇长庆坊,后重建于今址。

  明洪武元年(1368)太祖朱元璋赐白金十五镒,由第42代天师张正常就原地重新建造。明宪宗成化3年(1467)赐御书“大真人府”额。成化21年(1485),又御旨重建天师府。

  嘉靖5年(1526),遣中官吴猷同江西抚按根据天师府的建制又进行扩建。其建制为大堂5间,东西赞教厅5间,东西廊房各6间,仪门3间,左右耳房各2间。头门6间,后堂5间,东西耳房2间,穿堂3间,东西厢房各6间。私第正厅5间,东西厢房各5间,门屋一座。后堂5间,东西厢房各五间,敕书阁五间。家庙在私第东,万法宗坛在私第西。坛后真武庙五间。坛、庙内祀御赐三清、四圣、南北斗、二十八宿、三十六天将铜像,共138尊。元坛殿在二门东,法篆局、提举署在二门西。牌坊两座在府前,左榜“道尊”,右榜“德贵”。


  清康熙13年(1674),上清发生暴乱,天师府遭受兵火,大堂、穿堂、赞教厅东西厢房、耳房俱毁,惟存后堂5间。大门、仪门毁后重建,但简陋不如过去。私第后堂敕书阁,及后堂之东西厢,与私第东之家庙,家庙后之后殿,书院厢庑亦俱毁。万法宗坛毁后重建,而真武殿东西庑俱不存,元坛殿虽存而圯,两庑仅存其一。

  乾隆43年(1778),第57代天师张存义,对天师府又全面进行修建,面貌焕然一新。又于真武殿址建绣像宝阁,供奉御赐宫绣老君像,其余建制如旧。第59代天师张钰在嘉庆13年(1808)修建“敕书阁”。接着在19年(1814),又借帑银新修天师府,复立木坊二座,左榜曰“体德尊猷”,右榜曰“翊运宣化”。


  咸丰7年(1857)又遭兵灾,仅余二门东元坛殿3间,东西庑各3间,真武殿后小屋3间。万法宗坛5间,西庑3间,东庑3间,亦毁后复之。第61代天师张仁履在同治4年(1865),重建二门3间,敕书阁东“味腴书屋”。上下两栋,共9间,分前后二进,后为正屋有楼,中有天井两厢,石门上凿有隶书对联曰:“泮芹蔓衍芹期采,丹桂花开桂可攀”。后门额书“秀接衡阳”。建灵芝园、纳凉居各一所。又于同治6年(1867)建头门一座,东西两间,大堂3间。堂后东西鼓楼各一座,宅门一座,东仓房10间,西门房3间,东西耳房各8间,保安楼西廊房5间。同治12年(1873)重建保安楼上下两栋共10间。光绪7年(1881)重建三省堂5间。1927年和1934年也先后拨款对天师府进行过修缮。

  新中国成立时,天师府头门、二门、大堂、私第、门屋、三省堂、后堂、元坛殿、书院、万法宗坛、法篆局、提举署等建筑基本存在,但均破败不堪,风雨飘摇。“文革”期间,为学校、企业所占用,遭到很大的破坏。


  1983年4月国务院颁布嗣汉天师府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,并列为全国21座重点道观之一。为了落实宗教政策,贵溪县成立“天师府修复领导小组”。到1992年修复完工,使天师府焕然一新。全府建制是:府门五间坐北朝南,钢筋水泥结构,碧瓦红墙,丹楹朱扉,临街耸立,气势雄伟。上悬“嗣汉天师府”直额,前正中两柱上有抱柱对联一幅:“麒麟殿上神仙客,龙虎山中宰相家”。门前一对石麒麟,备增威武。进门为宽敞的硪石甬道,翠柏林立如列队警卫,远望府内,门第重重。循甬道前进50米,即达二门。二门上悬“敕灵旨”额,六扇门上画有六尊门神:秦琼、尉迟恭、程咬金、单雄信、罗成、杨林。两柱上有“道高龙虎伏,德重鬼神钦”楹联。进入二门,院内豫樟参天,浓荫蔽日。沿甬道往北,道中有一古井,曰“丹井”或称“灵泉井”“法水井”。经古井再北原为“演法大堂”,现为新建之“玉皇大殿”。重檐歇山式钢筋水泥建筑,占地600余平方米,殿宇巍峨。内祀玉皇大帝,金童玉女分侍左右,十二天君陪祀两边,八条金龙飞舞楹间。原演法大堂内,康熙御书“碧城”匾额和乾隆御书“教法宗传”匾额,仍悬挂在此殿内。玉皇殿西南为“钟亭”,内置道教稀世珍宝原大上清官重达9000余斤的大钟。

  玉皇殿后面为天师“私第”,系明建清修的建筑。门旁石刻“南国无双地,西江第一家”的对联,“拙浦西京”的横批。门内有一影壁饰“鹤鹿蜂猴”图一幅,取其谐音“厚禄封侯”之意。三省堂为私第的建筑中心,堂中央前部有绿色磐石一块,两仪图像隐约可见,名太极石,历代天师送客人到此留步,因之又名“送迎石”。这里原为过厅,现改为“天师殿”。中祀祖天师张道陵像,王长、赵升立侍左右;右祀第30代天师张继先像;左祀第43代天师张宇初像,殿中央上悬民国袁世凯赠第62代天师张元旭“道契崆峒”匾,右悬“仙派名裔”匾,左悬“纳甲周呈”匾。殿东西厢房,现为文物陈列室。天师殿后面与中厅以天沟搭接,又以砖墙石门分之,石门上书“道自清虚”四字。中厅据传为狐仙堂,现作为天师诗词展览厅。中厅与后厅以天井及东西厢房相连缀,厢房上置楼阁,东西相对,并与中厅、后厅形成天井,后厅是天师的生活食宿厅。厅堂中间悬有民国江西督军程光远赠“壶天春永”及清同治时状元徐甫赠“福备箕畴”匾额。整个天井,青石铺地,四壁间雕梁画栋,富丽堂皇,呈现出封建王府气魄,现作道教历史资料陈列厅。穿后厅而进,则直通“灵芝园”。园前新修有“八卦门”,门墙顶呈双龙戏珠型,门左右有“八卦涵宇宙,双龙卫乾坤”对联。园内东西各建廊房4间,整齐相对。园中金桂银桂,奇葩异花,四季飘香。

  万神集聚的“万法宗坛”,坐落在私第西边,坐北朝南,自成院落。院内置三殿,是张天师在私宅的祀神之所。北方正殿5间,钢筋水泥建筑,碧瓦朱楹,红墙丹牖。正殿现祀三清、四御、三官、五老。正殿前分东西两配殿各3间,东祀司法神王灵官,西祀财神赵玄坛,俱碧瓦、朱楹。院中硪石甬道,盆花列陈,尤其千年古罗汉松,青翠葱郁,雌雄两株并排侍立,为世所稀贵。宗坛后面,原为真武殿址,现为花草葱茏,古树浓荫的百花园。园后接百花池,池中碧水荷花,金鱼上下,倍感清幽。池中原有一亭名湖心亭,惜已久废,但“纳凉居”傍池而建,古房尚存。


  在玉皇殿西侧的樟树林中一座石制四柱碑亭矗立在路旁,屋檐下匾额“仁靖碑”,亭中石碑为青石雕刻,古老残破、碑身断裂,头尾已毁坏。碑文由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奉诏撰书,记述了元代仁靖真人张留孙的家世、生平活动以及皇帝的敕赐等。

  修复后的天师府,占地4.2万余平方米,比修复前增加1万余平方米,建筑面积为2.3万余平方米,殿堂巍峨,气势壮观,成为国内特别是大江以南的主要宫观。1982年以来天师府归天师道徒管理,现为道教正一派祖庭。由于天师府在道教徒心目中地位崇高,且影响及于世界,故国内外游人及香客很多。

  玉皇殿前“灵泉井”,该井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,为历代天师炼丹、法事、治病、禳灾、生活饮用唯一用水。历代天师饮用此水,寿高百岁者甚多。
精品测算
  • 出生日期
  • 出生时辰
  •     性   别

栏目导航